下背痛是非常常見的肌肉骨骼疾病之一,如果症狀超過12週則被認為是慢性下背痛,雖然只有約兩成的病患會變成慢性下背痛,但這才是最影響生活品質的問題。以前的研究結果發現若病人只做被動治療(例如:超音波、冷熱敷、按摩)完全不做運動治療,療程結束後的疼痛程度都差不多;反之,接受運動治療的受試者能有效地降低疼痛。更進一步地,這篇就要來告訴大家,哪種運動可以改善下背痛病人哪種症狀。
2019年12月19日
2019年11月20日
陸上訓練對於游泳起跳表現的效果
從哨音響起、起跳、潛泳、到15公尺頭必須露出水面(蛙式除外)的這段時間,被稱為起跳出發的技術。有別於在水中的能力,起跳包含選手在陸上能產生多少爆發力,尤其對於短距離項目更為重要,例如50公尺自由式:起跳時間差不多佔總秒數的1/4,因此這項技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影響出發能力的因素很多,這次分享重點是選手在陸上的什麼表現會跟起跳相關、以及陸上訓練能不能縮短從起跳到潛泳的時間。
2019年10月11日
你的國小棒球選手是否常被肩膀手肘受傷所困擾,試試做這些運動來預防吧!
說到棒球員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就是發生在肩膀和手肘了,雖然每個年齡層都有可能遇到,但如果打球初期就受傷,一定會影響後續的表現或未來規劃,甚至美國研究發現遭受嚴重傷害的職業選手中,有很大的比例是高中以前就已經接受過正規訓練,代表學生時期的相關處理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研究人員們不斷地尋找可以盡早預防上肢傷害的有效方法,這篇文章目的就是要了解一些運動到底對學生球員降低肩膀手肘受傷機率有沒有效果,他們不僅用了比較嚴謹的實驗內容,而且因為是日本團隊發表,所以參加的選手、或棒球文化等等都跟台灣較為相似,希望可以給三級棒球提供一些想法。
2019年9月2日
足跟痛的處理方式:施打皮質類固醇或穿鞋墊?
根據之前的研究顯示足跟痛通常要1-2年才能解決,甚至有人的症狀會持續5年。而且足跟痛影響生活的層面非常大,因為幾乎只要走路就會痛,常見一開始的處理方式是減重、調整日常活動、換鞋子或足底筋膜和小腿伸展,若這些效果都有限,則會使用鞋墊或注射皮質類固醇,這兩種治療方式已經被證實是有效的方法,但到底互相比較起來誰比較好,就是這篇文章探討的重點。
2019年8月6日
預防腿後肌受傷做這個!
訓練課表除了能讓你的體能維持整個賽季之外,可以預防相關的運動傷害更是不可或缺的附加價值,如果是專業人士,大概很多人都知道預防下肢受傷的方法,不管是練習離心收縮、敏捷度訓練、神經肌肉控制、FIFA11+的熱身課表、北歐式腿後肌訓練(Nordic hamstring exercise)…等等,都是很好列入整體運動員計畫的一部份,這篇主要帶大家了解已經有很多研究支持的北歐式腿後肌訓練對預防腿後側肌群(膕旁肌hamstrings)受傷的效果。
2019年7月5日
前十字韌帶重建術後該做什麼?統整臨床指引回答你
前十字韌帶重建已經是越來越普及的手術了,在研究領域裡發表的文章也已經多到數不清,為了區分出有效、無效、或是還不確定效果的治療方式,研究者們根據成千甚至上萬的文章整理發表臨床指引,確保忙碌的臨床工作者可以執行有證據支持的醫療行為。不過因為各國或是各個不同醫學組織都會出版不同疾病的臨床指引,所以這篇主要統整6份從2003到2017年,由美國、荷蘭或紐西蘭發表針對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該做什麼、不建議做什麼的文章。
2019年5月29日
前十字韌帶受傷後訓練原則
前十字韌帶受傷大概是殺傷力最大的其中一個運動傷害了,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在2014年的研究整理了從2010到2013年中69篇共7556位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病人的資料,發現有81%的運動員能再回去運動,但不一定是原本從事的項目、65%能回到受傷前的運動層級、只有55%可以重回競技等級。而小於25歲的運動員,若他的項目的技術包含跳躍或快速轉向,前十字韌帶再次受傷的比例也達到23%。
2019年4月25日
Pitch Smart: 大聯盟對年輕投手訂定的使用說明書
有鑑於年輕棒球選手過度使用手臂造成的傷害影響非常深遠,小則讓他休息幾天或幾週、嚴重有可能需要開刀或甚至從此放下手套離開球場,為了保護棒球圈的未來之星們可以健康的運動,學生棒球的受傷問題最近越來越受重視。大聯盟根據研究證據、匯集專家意見後發表了"Pitch Smart",裡頭詳細地限制各年齡層投手的投球數量、投多少球該休息幾天、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等等。這份資料每年也都會更新,以確保內容正確與完整,並且讓家長、教練或各地聯盟可以遵守,希望降低受傷的風險。
2019年3月29日
青少年棒球選手肩膀和手肘受傷的危險因素
跟有些運動常發生嚴重急性創傷不同,棒球選手容易受傷的原因比較是因為一直丟球造成肩膀或手肘不舒服或疼痛。根據美國在2000年初做的研究,有一半的小投手曾經感覺投球手會痛、而5%的小投手因為受傷嚴重到要手術或是不得不結束他們的棒球生涯,
2019年3月14日
臨床指引:腳踝外側扭傷 part 2-治療、預防、回到運動場職場
運動的時候翻船、趕車不小心樓梯踩空,腳扭到真的是很常見的運動傷害了,但你知道之後該怎麼辦嗎?一般常說的冰敷到底對不對呢?雖說有病就要看醫生,可是坊間也有百百種處理方式。這次我們不討論哪種行業怎麼處置效果如何,直接告訴你國外統整出來、而且是醫學上最高等級的研究文獻,究竟外側腳踝扭傷該如何治療。
2019年2月20日
臨床指引:腳踝外側扭傷 part 1-危險因子、預後與診斷
今天要來談論的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外側腳踝扭傷。不只發生機率高,根據國外的統計,有一半的人在扭到之後並不會去看醫生,即使在醫療進步與普及的台灣,也常遇到小扭沒去看、或是看到一半不痛後就自行結束療程的人,如此很可能發展成慢性踝關節不穩定*,而影響你的工作和運動習慣,甚至未來要花更多的時間或錢才能減輕腳踝的症狀、更別說想完全復原了。因此,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BJSM)在2018年三月發表了由荷蘭各領域專家學者(急診、放射、職業醫學、骨科、復健、物理治療、運動防護、運動醫學、創傷醫學等等)統整更新針對16歲以上、包含194篇文獻的臨床指引。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