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9日

青少年棒球選手肩膀和手肘受傷的危險因素

跟有些運動常發生嚴重急性創傷不同,棒球選手容易受傷的原因比較是因為一直丟球造成肩膀或手肘不舒服或疼痛。根據美國在2000年初做的研究,有一半的小投手曾經感覺投球手會痛、而5%的小投手因為受傷嚴重到要手術或是不得不結束他們的棒球生涯,
雖然是美國的調查資料,但這幾點不管在哪個國家都一樣重要,只是發生的機率略有不同而已。因此如何避免這些傷害就成了我們這些想要幫助小選手的相關專業人員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所以藉由研究過度使用的受傷機制,希望可以建立起預防的原則。

這篇文獻指出6個危險因子被證實跟青少年(10歲-19歲)棒球選手投球手受傷有關聯:

年紀越大

不同時期會發生不一樣的部位或組織的傷害:
  1. 國中的年紀比較容易有生長板相關的問題,若以11歲為分水嶺,這年齡以上的選手如果去照手肘超音波,比11歲以下的選手更可能發現碎骨或生長板的損傷。
  2. 高中選手手肘內側韌帶受傷、和肩膀關節唇撕裂的機會比較高。
考量肩膀和手肘這兩個關節問題、並綜合所有的文獻,結論指出12歲以上的棒球選手是開始容易受傷的年紀

身高越高

雖然有少數2-3篇文章覺得身高跟傷害沒有關聯,但大部分的研究都同意身高越高的選手受傷的可能性越大。甚至有一篇提到若身高超過150公分,有碎骨或生長板問題的機率是小於150公分選手的兩倍。

參加兩個以上棒球隊

關於這點會被影響的都是投手,但此問題在台灣可能不常發生,因為美國很多地方是社區棒球為主,選手可能會同時參加學校、不同地區或聯盟的隊伍。如果投手同時間參加不只一支球隊,則他投球手受傷的機率會增加22%。有些研究覺得是手肘受傷機會變大、有些認為會投球手痛沒有實際的病灶,總而言之,可以確定的是投手參加不只一個棒球隊會增加肩肘受傷的機率

球速越快

本文章回顧了3篇文獻都顯示球速快與受傷趨勢有顯著的關係,一篇研究指出可以丟出超過85 mph (約136-137公里/小時)的投手,比其他選手多了2.5倍的機率有嚴重程度需要開刀的肩膀手肘傷害。

手臂疲勞

有5篇文章在投手丟完球後詢問投球時是否感覺手痠或累,結果發現投球時覺得手痠或累的選手,真的較容易之後受到肩膀手肘的傷害,代表選手的主觀感受其實也反映了真切的身體狀況或是有問題的前兆。

每場比賽投球數越多

這點想必是顯而易見,也是教練或比賽規則常用來保護投手的重要方式之一。甚至1篇研究顯示:一場比賽投超過80球的投手,之後需要肩膀或手肘開刀的機率是其他投手的3.8倍。但其實大部分的文章都表示比賽投球數過多似乎比較會讓肩膀受傷,對於手肘的影響沒這麼明顯,統計上來說就是有趨勢、但沒有顯著差異,這點到底是不影響手肘或是研究納入的選手數目太少就不得而知。不過綜合這6點,以實務上來說,限制投球數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方式。

雖說如此,這點卻也有矛盾的地方,2001和2004年的研究發現整年有投球的月份較多、以及整年總投球數大於600顆的選手反而受傷機率小,因為對於尚處於學習階段的學生球員而言,必須有足夠的投球量讓他們建立正確的動作,不然則容易受傷,所以勢必有個理想的投球量可以讓青少年投手的身體可以適應因為投球帶給組織的壓力、但又不會多到變成過度使用手臂,可惜這問題的答案還不是很清楚。

不影響受傷與否的因素

  1. 每一場比賽投球局數
  2. 參與測試會
  3. 一年的比賽量
  4. 每週訓練天數
  5. 使用的球種
  6. 肩膀外轉的角度
  7. 肩膀外轉加內轉的角度
其中比較有趣的是第5點:使用的球種,根據生物力學的研究發現,速球才是會讓肩膀和手肘受力最大的球種,而不是以前認為的曲球;同樣的原理,因為變化球的速度比速球低很多,力學相關研究建議如果投手暴露在受傷危險因子之下(例如以上6點),可以增加使用變速球或曲球以保護肩膀和手肘。不過因為有些比賽對於變化球的使用限制已經行之有年,作者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研究證據支持怎麼樣才是正確的觀念。

還不能下定論影響受傷的因素

  1. 體重
  2. 每年有幾個月在投球
  3. 每年總投球局數或總投球數
  4. 守備位置
  5. 肩膀水平內收的角度
  6. 投球手內轉角度小於非投球手 (Glenohumeral Internal Rotation Deficit, GIRD)
針對第4點:守備位置,目前已確定的只有投手比其他位置的野手要更容易受傷,曾經有研究指出球隊中同時擔任投手和捕手會增加受傷的風險,但有另外的研究卻認為不會,而理論上整場比賽都用蹲著或跪著的姿勢丟球的確很可能是捕手受傷的原因之一。儘管這篇文章無法肯定擔任投手和捕手會不會讓風險提高,還是不建議這麼做,因為我們應該要將投手手臂的負擔降到最低,所以不該在可以休息的時候擔任捕手增加丟球量。

年輕選手的適應力 vs 尚未成熟的身體組織

在這階段的選手身體各部位都還沒成熟,但接受了訓練意味著身體組織要承受瞬間、高強度速度的壓力,對於生長板還沒關閉以及肌肉力量還不完整的年紀是比較危險的,可是選手又必須接受適當量的訓練以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讓各組織在丟球的時候可以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而這些訓練量依據每個人身體素質不同所以很難預測和預防傷害,因此大聯盟做出一個Pitch Smart的指引讓選手、教練、家長、協助球隊的人員可以遵循,希望給一個指標降低受傷風險,即使 Pitch Smart對於投球限制的內容比這篇研究多很多,但依照專家給的建議畢竟還是有一定效果。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更多在基層奉獻的教練或協助球隊的醫療人員、運動防護專業、體能教練等等,最重要的是讓能夠選手了解自己。


文獻出處: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Risk Factors for Elbow and Shoulder Injuries in Adolescent Baseball Players: A Systematic Revie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