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3日

跳躍膝一直做離心訓練有幫助嗎?更優化的方法是甚麼?

俗稱跳躍膝的臏骨肌腱病變(patellar tendinopathy)是造成需要大量跳躍的運動員(例如籃球、排球)運動傷害的最常見原因之一。現在稱作肌腱"病變"而不是肌腱"炎"(tendinitis)是因為病理學已經證實這些人的肌腱結構退化,反而沒有在肌腱上觀察到發炎反應相關的細胞。再加上很多研究都得到抗發炎的注射沒有效果的結論,因此對這些病人我們也已經不太使用抗發炎的治療手段了。

那做什麼治療比較好呢?最高證據等級的研究顯示離心運動能夠有效改善髕骨肌腱病變的問題。離心運動是一種肌肉抵抗地心引力的過程,例如手舉起啞鈴屬於向心收縮、而慢慢放下啞鈴就是二頭肌的離心收縮;慢慢地坐椅子或蹲下大部分則是股四頭肌或臀肌的離心收縮。不過,離心收縮比較容易引起疼痛或延遲性的肌肉痠痛、而且運動員在賽季中執行離心運動對於疼痛和功能的治療效果還有點爭議,因此有人提出了漸進式肌腱承重運動(progressive tendon-loading exercises),希望可以改善離心運動的缺點。

這篇隨機臨床試驗就是想要比較髕骨肌腱病變的人經過24週的離心收縮和漸進式肌腱承重運動,哪一個效果會比較好。

受試者條件

此實驗收案條件為每週專項運動至少三次、年紀介於18-35歲之間、壓髕骨肌腱會痛、超音波檢查發現肌腱結構改變或都卜勒超音波檢查顯示肌腱血流增加、以及量表Victorian Institute of Sports Assessment for Patellar Tendons (VISA-P)小於80分(滿分100分)。

實驗的排除條件為急性的膝蓋疼痛、之前膝蓋手術後沒有完整復健、膝蓋發炎相關疾病、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髕骨肌腱斷裂過、無法執行運動治療、參加其他治療計畫、其他膝蓋病變、以及一年內有以下問題:服用會影響髕骨肌腱的藥物、局部注射類固醇、接受過每天執行的運動治療至少四週。

疼痛位置必須是圖E才是此實驗要納入的受試者

除了上述條件之外,每位受試者還需參考上圖說明他們按壓或運動時疼痛的位置,如果是圖E才符合髕骨肌腱病變的條件。而超音波必須看到肌腱結構性病變或是肌腱前後厚度超過6mm。

治療內容

漸進式肌腱承重組:總共分為四期,受試者在每一期的所有訓練和單腳蹲測試中,疼痛分數小於3分(最痛10分),且當期加重後的課表執行至少一週後,才能進到下一期。

  1. 第一期:每天做單腳等長收縮運動,大腿推蹬(leg-press)或腿伸屈機(leg-extension)都可以。在膝蓋彎起60度的位置撐45秒做5次,重量是股四頭肌最大自主收縮的70%。
    單腳等長收縮運動
  2. 第二期:除了第一期的動作之外,再加入使用大腿推蹬或腿伸屈機(如果沒有可以用弓箭步和登階代替),讓單腳膝蓋在10-60度之間運動。從4組15下開始,進展到4組6下,再增加膝蓋活動角度到0-90度,一樣從4組15下進步到4組6下。重量分別為能夠剛好做完15下和6下力竭的程度。此運動和第一期的運動以兩天為單位交替進行。
  3. 第三期:加入增強式(plyometric loading)和跑步訓練,包含原地跳蹲(jump squat)、箱上跳(box jump)和變換方向跑(cutting manoeuvers)等等。從雙腳3組10下進展到單腳6組10下。連同第一、二期的內容以3天為單位輪流進行。
    Jump squat
    跑步訓練和變換方向
  4. 第四期:主要是開始受試者原本運動項目相關的訓練,他們可以每2-3天一次回到隊伍中一起訓練,而沒有訓練的日子要繼續做第一期的等長收縮運動。
  5. 若第四期的疼痛分數穩定小於3分則會建議他可以回去比賽,但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內容還是每個星期要做2次。
離心訓練組:總共分為兩期,若第一期的運動已經做了至少3週,且加重後持續一週疼痛分數在3分以下,就可以進展到第二期。

  1. 第一期:受傷腳單腳站在往下斜的板子上慢慢下蹲(離心收縮),而回到直立姿勢的向心收縮部分則是兩腳同時執行。每天兩次、每次3組15下、持續12週。研究團隊會指示病人運動時必須伴隨大於5分的疼痛、若疼痛分數下降後,可以穿負重衣或拿啞鈴增加強度。
離心訓練組第一期運動
     2. 第二期:開始受試者原本運動項目相關的訓練,每2-3天一次,但依然每週要做第一期的運動兩次。
     3. 第二期的訓練都不痛時,可以回到團隊訓練,如果能參與三次完整的團隊訓練且疼痛分數維持在3分內,則可以回去比賽。

兩組皆要做的運動:除了上述不同的運動以外,研究團隊也針對髕骨肌腱病變的危險因子設計相關運動讓兩組都要執行,以減少其他力學上會影響髕骨肌腱的狀況、也符合病人一般接受治療時的情形,畢竟物理治療師不可能只讓病人從頭到尾都只做一兩種運動。

  1. 柔軟度運動:伸展股四頭肌、腿後肌、腓腸肌。
  2. 肌力訓練:髖外展肌群、髖伸直肌群、腓腸肌、核心肌群。

評估內容

這研究最主要的評估是VISA-P量表,這是一個自行填寫與疼痛、功能和能否運動相關的表格,滿分一百分代表沒有痛、功能正常和可以沒有限制地運動。受試者在實驗初期、12週和24週後各填寫一次。

次要的評估是回去運動的比例、受試者滿意度、乖乖做研究設計的運動的比例和自覺疼痛量表(VAS)。

實驗結果

最終收了76位運動員受試者,膝蓋已經痛了1.5-2年左右,大部分的人(82%)以前有接受過治療,但沒有痊癒。在主要評估結果的比較上發現,漸進式肌腱承重組的VISA-P量表分數從一開始的56分進步到24週後的84分;離心訓練組也從57分進步到75分。兩組在治療過後都有顯著的改善。而在互相分析中發現,在第12週時兩組的量表分數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到了第24週,漸進式肌腱承重組的量表分數表現比離心訓練組還好。且兩組分別有87%和77%的人的進步量超過了最小臨床重要差異(MCID)。

在回到運動場方面,雖然兩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但漸進式肌腱承重組有43%的人可以回到受傷前同等級的運動;而離心訓練組則是有27%。滿意度部分則是81%和83%,但極度滿意的受試者比例是漸進式肌腱承重組(30%)顯著比離心訓練組(10%)高。乖乖做運動的比例兩組之間沒什麼差異。自覺疼痛量表也是漸進式肌腱承重組(平均2分)顯著比離心訓練組(平均4分)低。

結論

很明顯地經過24週訓練後,漸進式肌腱承重組的臨床結果表現比離心訓練組來的更好。甚至那些受傷很久、也接受過其他治療的病人一樣能進步,代表漸進式的訓練方法的確可能比之前單純做離心運動會更有效。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菜單裡會先執行被認為會立即降低疼痛的等長收縮,而之後再訓練離心和向心收縮達到慢慢增加肌肉能力的效果。另外,研究中有些結果還有待加強(例如回到運動場比例、滿意度等等),作者認為若是能夠讓物理治療師帶著執行運動,可能可以得到更進一步的改善。

文獻出處:Effectiveness of progressive tendon-loading exercis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atellar tendinopathy: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