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5日

我們可以從下蹲跳得到棒球投手受傷的線索嗎?

近三十年來,投手手肘受傷的數目越來越多,儘管很多研究都在努力鑽研並想辦法讓選手避免那些已經發現的危險因子,但手肘內側副韌帶的問題還是就像傳染病一樣蔓延開來。我們都知道投球量太多、球速太快和疲勞都會增加手肘外翻受力,若此力量超過組織所能負荷,就會不斷累積微小創傷,進而提高受傷機率。但是在競爭激烈的賽季中,持續精準控制投球量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因此大家會比較希望是不是能夠發展出針對投球機制的方式來預防相關傷害,動力鍊就是其中一個備受期待的解藥。
(手肘外翻受力若超過負荷,便會累積創傷、提高受傷機率 https://medicine.academic.ru/80277/cubitus_valgus)

有效率的動力鍊機制代表能將全身的力量延伸到末端的手,因為這樣產生的力量較完整、充沛,所以手臂的負擔可以減輕,就有可能降低受傷的機率。例如肩膀內轉可以提供保護手肘過度外翻的內翻力量,所以如果內轉角度變少,手肘內側受傷的機率可能就會大增。

(肩膀內轉角度變少,手肘內側受傷的機率可能就會大增 http://www.peakformhealthcenter.com/preventing-injuries-baseball-pitcher/)

神經肌肉控制的意義便在於此:正確的肌肉在適當的時間發力,以及不同肌肉、不同關節的互相協調。就像一條生產線,每台機器和人力都有自己特殊的工作,如果時間點完美搭配就可以最有效率地產出商品。應用在人體動作上就代表那條串起來的動力鍊,用身體的每一部分去傳遞力量,然後達到我們最想要的表現。就正如2013年的研究發現手肘內側韌帶受傷的選手,他們的下肢平衡能力用Y balance test測試結果竟比健康選手還差,雖然看起來距離相差很遠、功能也不同的兩個部位但卻有這種關聯,更顯示出神經肌肉控制系統在運動醫學領域的重要性。
(Y balance test)

另一個比較簡單操作的方法是下蹲跳(CMJ: counter movement jump),因為下蹲跳測試有著可靠又有效的特性,所以也被廣泛地使用來檢查運動員的各種表現。而我們發現這些不會太複雜的下肢測驗常常與運動員的能力息息相關,後來很多人就依此發展出了預防受傷的診斷工具或測試原則。接著就來帶大家了解這種跳躍的測試到底能給運動圈的專家們多少跟受傷相關的資訊吧。

這篇研究的作者蒐集了大聯盟和小聯盟共五年賽季前投手在力板下蹲跳的數據,並且紀錄每年肩膀或手肘受傷的情形,利用這兩個因子互相比較看看是否有什麼關聯性。五年內從274名投手中總計收到524筆資料,所有參與的投手在測試下蹲跳的時候都沒有受傷,並會從6次下蹲跳中選3次跳最高的數據,平均之後拿來分析結果。

為期五年研究結束之後,他們發現這段時間總共有51個投手的手肘受傷、64個肩膀受傷,而且處理下蹲跳得到的資料後發現,這個測試的表現能夠一定程度上預測投手的手肘受傷問題。除此之外,還發現如果選手在下蹲的離心收縮階段時發力的速度越快手肘受傷的比例也會來的更低

正如之前所提,投手用動力鍊傳遞全身的力量去投球,從下肢和最靠近核心的肌肉與關節開始,接著身體其他部分會依序工作,將力量往上肢送,最後把這股力量隨著球釋放出去。而動力傳到每一個關節的時候,一定會耗費一些部份以維持關節的穩定度避免受傷,但這些作用在關節上的力量如果太大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投球初期動作能夠生成多少力量非常重要,因為這時候是整體動力鍊發展的基礎,就好比你投入的資金越多、投資賺到的錢就會更多。然而這篇研究發現下肢發力速度較慢的選手可能會因為他在展臂和跨步期產生力量的效率不好導致接下來的投球動作要更用力來彌補一開始的不足這樣額外加力的後果可能就會造成手肘承受比正常還多的負擔而受傷。簡而言之,投球初期下肢的發力能力可以幫助減少投球後期手肘不必要的壓力
(投球初期下肢的發力能力可以幫助減少投球後期手肘不必要的壓力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en-Ming_Wang)

另一個發現到可能會造成手肘受傷的原因是跳躍時在極短的時間承受了很大的力量,如果這些投手用一樣的方式投球,就會讓手肘在加速期和減速期經歷非常大又突然的衝擊,很大的機會導致急性創傷、慢性疲勞甚至會韌帶撕裂。

下蹲跳分析結果發現第三種問題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只產出偏低的力量,這種投手跟剛剛講的相反,代表他們投球時因為身體產生的力量不夠,必須過度依靠甩臂的動量代償,久而久之會讓穩定關節的組織漸漸耗損,同樣有可能會發生急性或慢性傷害。

結論是投手除了下蹲跳的表現之外,身體還應該要能有效率的產生力量以及吸收衝擊的壓力,尤其是不斷重複的投球動作,投手必須更善用自己神經肌肉控制能力來分散壓力、避免力量累積在手肘上。實際訓練方面,若是離心收縮發力不佳,作者建議可以用奧林匹克蹲舉改善;短時間內肢體承受太大力量的選手可藉由會持續產生地面反作用力的分腿蹲加強;需較長時間發力但力量又不足的問題,應該強調較大負重的訓練,例如硬舉
(奧林匹克蹲舉)
(分腿蹲)
(硬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